在民法案例分析中,“请求权基础”是裁判逻辑的核心支撑。快速识别其考察重点,需把握法律关系结构、法律规范构成要件及典型争议焦点。问禾从基础理论、规范拆解、路径归纳三层面切入,提供系统性识别方法。
请求权基础的本质在于寻找支持一方当事人主张的法律规范。识别时需聚焦“主客体”“权利义务关系”“事实因果链条”三维度。例如,在合同违约案例中,需首先确认合同有效成立(《民法典》第502条),再核查违约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对应性(《民法典》第577条)。这一过程中,排除非必要规范干扰,如与违约无关的缔约过失责任条款(《民法典》第500条),是提升效率的关键。
请求权基础的成立需满足法条预设的全部构成要件。以不当得利为例,《民法典》第985条要求“无法律根据”“一方获利”“他方受损”及“因果关系”四要件缺一不可。案例分析时,须逐项对照要件筛选事实:例如,转账款是否属于错误给付,得利是否超出必要范围,受损是否与得利直接关联。通过要件清单式比对,可快速定位争议焦点,避免遗漏核心考察点。
司法实践中,请求权基础的考察常集中于“权利竞合”“抗辩权对抗”“证明责任分配”三类场景。例如,在人身侵权与违约竞合时(如医疗纠纷),需判断原告选择的请求权基础是否符合举证规则(《民法典》第1218条)。此时需遵循“事实归类—规范匹配—抗辩检验”三步法:首先将损害事实归入侵权或违约框架,再根据责任构成筛选规范,最后预设被告可能援引的时效抗辩(《民法典》第188条)或免责条款,验证请求权能否成立。
掌握请求权基础的识别逻辑,需以法律规范为坐标,以要件拆解为工具,以典型案例为参照。通过精准定位“法律关系—规范构成—争议焦点”三重维度,案例分析者能更高效地穿透事实迷雾,抓住“构成要件”“规范依据”“抗辩对抗”等关键词,实现法律适用的准确性与体系性。这一能力不仅是法科训练的基石,更是法律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。关注问禾法考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