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分析题常因事实交织、权利义务交叉而增加解题难度,尤其在涉及合同、侵权、物权等多重法律关系时,争议焦点易被次要信息掩盖。精准识别核心矛盾需通过“法律关系解构-请求权基础检索-时空维度校验”三步法,剥离冗余细节,锁定争议本质。以下从三个层面解析实战技巧。跟着问禾一起来看看吧~
法律关系解构——从主体与行为切入
多重法律关系案件中,需先梳理各方法律主体及其行为链条。例如,在“一房数卖”纠纷中,涉及开发商(出卖人)、首买人、后买人、抵押权人四方主体,行为包括房屋买卖合同签订、预告登记办理、按揭贷款发放等。需绘制“主体-行为-权利”关系图,标注直接法律关系(如开发商与首买人的买卖合同)与间接法律关系(如后买人基于物权期待权的权利冲突)。通过此步骤,可将复杂事实转化为可视化的法律关系网络,初步定位潜在争议点。
请求权基础检索——锁定核心争议点
在解构法律关系后,需通过请求权基础检索确定争议焦点。例如,在交通事故与工伤竞合案件中,受害人可同时主张侵权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。此时需分别检索《民法典》侵权责任编与《工伤保险条例》的适用要件,对比赔偿项目差异(如医疗费、误工费是否双重赔偿)。若案例涉及违约与侵权责任竞合,需进一步分析《民法典》第186条关于责任选择的规定,判断当事人是否已作出有效选择。通过请求权基础定向检索,可明确争议属于“责任竞合”“责任聚合”或“不真正连带责任”范畴。
时空维度校验——排除干扰因素
部分案例通过虚构时间线或隐藏空间要素掩盖真实争议。例如,在股权转让纠纷中,出让人可能隐瞒股权已质押的事实,受让人需通过“签订协议-变更登记-质押设立”的时间轴,判断质押权设立是否影响股权变动效力。又如,在相邻权纠纷中,需结合现场勘验图确定建筑物朝向、采光通道位置等空间要素,验证“妨碍事实”是否存在。时空校验需借助证据材料(如合同附件、现场照片)与法律推定(如不动产登记公信力),剥离表面事实,还原争议本质。
识别多重法律关系交织的争议焦点需通过“法律关系解构定位主体行为-请求权基础检索锁定权利冲突-时空维度校验排除干扰”三重过滤。核心在于建立“事实-规范”的双向映射思维,避免陷入细节迷雾。关注问禾法考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